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传感器技术 >

中国正在失去制造大国地位,如何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

发布日期:2017-01-10 14:25 浏览:

中国正在失去制造大国地位,如何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德国米铱传感器 位移传感器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已经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从国内环境看,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速度换挡,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结构优化,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群众;三是动力转换,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中国经济新常态符合追赶型后发经济体的一般发展规律。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尚未完成,正在从上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经济新常态是工业化进程向后期阶段推进的直接体现,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必经阶段。
 
看起来“中国制造”还没有完成到“中国智造”的进阶,却正在遭遇内外困局:内有实体经济的减速,外有特朗普不断喊话要让美国制造业回国。
 
而据德勤和美国竞争力委员会预计,在2020年前,制造业竞争指数上中国将下滑并可能被美国超越,同时与德国、日本等国相比,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正不断缩小。
 
在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后,如何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这已经成为装备制造行业战略发展的重大问题。然而,制造强国有何标准? 装备制造强企的标志是什么? 我国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表现在哪些方面?与国际上的制造强国相比还存在哪些方面的差距?如何尽快缩小这些差距?这是目前装备制造业在不断探讨并迫切须要解决的问题。
  
怎样才能算是装备制造强国?目前并没有关于这个的刚性标准。但我国一些专家认为:是否算是装备制造强国,首先要其看是否具备一定的现代化技术装备规模,是否具有独特、先进、能够克敌制胜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竞争力,在同领域相关专业有没有达到国际化先进水平的一流技术创新平台,是否具有国际一流的科研创新团队和高素质的国际化优势科技人才,是否拥有庞大、稳固且不断发展的广阔市场和经过科学合理配置的优势资源。这些都可以作为装备制造强国的要求。
  
而是否算是装备制造强企,则要看企业的年销售收入、利润、资产是否持续不断增长,能否做到规模增长与价值增长并重、产业运营与资本运营并举、传统产品与新兴产品并行;能否不断培育、发展与主导产业相融合的现代化制造服务业,创新发展高端绿色产业,实现内涵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是否具有一流科技企业的手段,实现现代化管控;是否适应国际企业间竞争,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通过品牌这种全方位的输出形态,逐步占领并引导国际市场,实现企业全球化战略。
 
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工业制造理念勉强追逐的同时,知名咨询公司德勤对中国的工业制造也给出了不乐观的结论。
 
据德勤数据,在美国、德国、日本、韩国、中国、印度这六大制造业重点国家中,中国仅在成本上优势明显,而近年来随着人口红利褪去、其他东南亚国家制造业发展,中国的成本优势也在下滑。
 
希望进一步振兴制造业,中国在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对应的是德国的工业4.0。计划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产品生产周期和不良品率降低50%。
 
工业4.0创新研究中心顾问阚雷曾指出,2014年后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崛起,制造业的收紧,许多老一代企业家开始热衷于互联网转型,参加各种各样的互联网思维培训班和转型论坛。然而当时这些所谓的“互联网转型”是伪命题,只是试图多一个销售渠道而已。
 
提升智能化程度,向“中国智造”转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努力,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根据工信部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中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突破20万亿元,占全球比重超三分之一。但是我们国家的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质量问题突出,资源效率利用比较低、能耗高、污染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高端产品能力差。在核心技术上,如数字化、网络化,以及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系统上,和先进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工业基础弱,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不强。
 
目前,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悄然来临,将彻底改变制造业发展模式,在生产方式上将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特征。在分工方式上将呈现出服务化、专业化、产品链一体化等特征。在产业组织方式上将出现网络化、平台化、扁平化的特点。在商业模式上,将转向以消费者为中心,体验性消费和个性化消费将进一步兴起。新一轮工业革命在改变制造业发展模式的同时,将改变全球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为此世界各国都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德国推出“工业4.0”,美国提出“再工业化”,都在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中争夺制造业的领先地位,在处于新常态背景下的中国也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制造业发展之路。《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是我国首次从国家战略高度为建设制造强国而制定的一个战略规划,包括五方面内容,强调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从技术、产业、产品、管理、制造服务化、核心软硬件等领域做了长期的战略规划。其核心是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智能化程度,从而实现中国制造业从大国向强国的转变,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
 
推进制造业发展的战略升级。中国制造2025,就是要在新工业革命背景下推进制造业的战略升级,实施“中国制造2025”,就必须加快淘汰落后、化解过剩,推进产业转移和集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提高技术经济水平,打造中国整个先进制造的体系,提高工业系统竞争力,缩短在高端领域与国际的差距。中国制造2025的一个重要升级方向,就是要探索如何运用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技术,打造中国整个先进制造的体系,全面提升制造业的绿色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进云联网、云平台、大数据、传感器等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其中,传感器技术又成为工业智能化,网络化的前提条件。好比人类的眼睛,传感器成为机器的感觉器官,监控生产过程,反馈制造状况。我们在工业环节中,可以见到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包括位移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颜色传感器,速度传感器等等。
 
我们可以在格力空调的广告中,看到产品的缝隙尺寸被严格控制。苹果公司在品质保证环节不遗余力,每年在产品检测环节投入的资金量高达到数十亿元。我国高铁企业,将铁轨磨损检测的水平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正是在这种最严格的质量管控和品质保证,才造就出高水平的产品和有竞争力的企业。
 
那么,如何才能高效精确地实现产品生产环节的检测呢?上文提到的各类传感器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利器。几十年专注于传感器,德国米铱公司成为这个领域的佼佼者和先行者。
 
随着诸如高铁,半导体,航空航天,机器人,汽车制造,自动化生产线以及智能可穿戴设备制造领域的产业升级,对产品的质量和工艺的要求必然随之升高。作为精密测量领域的领导者,德国米铱公司一直致力于为各类高端产业客户提供可靠和高质量的测量解决方案。
 
德国米铱公司提供的激光位移传感器,2D激光传感器,光谱共焦位移传感器,电容位移传感器和电涡流位移传感器,适用于不同测量领域。例如,蓝光激光位移传感器可以适用于炙热发光被测物体,半透明物体和有机质物体表面的测量。而电容和电涡流传感器则被更多的应用到金属被测物体的测量中。德国米铱公司还可以根据客户需要,定制特殊型号的产品,以适应客户的特殊需求和优化检测效果。
 
米铱公司是一家拥有超过40年历史的德国高科技企业。其一直专注于精密测量领域,为客户提供全球最为丰富的高精度位移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以及为工业应用而设计的测量仪表和系统。
 
 

电话:010-64398534

传真:010-64398234

邮箱:
info@micro-epsilon.com.cn

邮编:101318

地址: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镇西兴路3号院(联东U谷蓝贝科技园)19号楼2层201

版权所有:米铱(北京)测试技术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010-64398534  京ICP备14053538号

在线留言 相关资讯 技术支持: 神州宏网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2621号